小鲍庄 4

小说:王安忆自选集作者:王安忆著字数:17525更新时间 : 2020-08-10 15:52:55
    三十一

    捞渣死后,文化子叫他娘数落得够呛。样样事情,他娘都要拿捞渣来对照他。而他自己也奇怪起来,怎么相对着自己每一处缺点,捞渣都有一处优点。而他的缺点又那么多,一动弹就露出了马脚。于是,便不时提醒起他娘对捞渣的怀念,数落之后便是哭,哭起来就没个完了。

    “文化子,给娘捶捶背。”他娘叫道。

    “我在喂猪哩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他娘便哭了:“捞渣要在,不用我说,他就给我捶了。捞渣在,我一进门,他就递洗脸水过来了,不要我动弹了。捞渣,你咋走得那么早哩……”

    哭得人心里酸酸的,烦烦的。文化子憋得慌。他心里也难受,难受的不仅仅是弟弟死了。当然,弟弟死了,他也难受得像心里剜去一块肉似的。这个弟弟好,虽然比他小许多,却处处让他。要不为让他,也能早一年读书,多挣两张“三好学生”的奖状来家了。可是,难过归难过,死的死了,活着的还得过日子哩。因此,活着的人就不免要多想想活着的人,活着的事。

    他想小翠子。自打小翠子走了,他才渐渐明白过来,小翠子是喜欢自己的,而自己也是喜欢小翠子的。并且,小翠子对他的希望,也一日一日地明了起来了。文化子变闷了,比他哥还闷。小翠子走,他哥也难过,难过的是媳妇没了。他哥二十六了,想媳妇呢。而他文化子难过的不是媳妇,她不是他的媳妇。哥哥还没媳妇,他不敢想媳妇。所以,他又盼着他哥快娶媳妇,但是,最好不是小翠子,一定别是小翠子,可千万别是小翠子。哦,小翠子,可千万别回来。可是他又耐不住地想小翠子回来。下湖去,他想着,小翠子跑过来,推了他一个脸朝天;井沿上,他想着,小翠子蹦出来,按住他的扁担:“还我的‘十二月’!”他想起他“还”她的那支歌儿,叫她一下子就唱会了,一丝音儿都不跑。“你该是上学念书的。”文化子叹了一口气。他发现小翠子对他的希望,其实也是她自己的希望。她真该去上学的。而如今,连他自己都没得学上了,还谈什么小翠子呢!

    他想学校,想看书了。他常常跑到鲍仁文那里去,借书看,和他拉呱儿。他自己也觉得出奇,如今和谁都不大能拉得来,却和鲍仁文能拉。

    “文哥,你不能老一个人这样过下去吧!”他说。

    “我不能像众人那样过下去。”鲍仁文回答。答得莫名其妙,可文化子全懂。

    “你不觉得苦?”

    “苦倒不怕,只要有盼头。”

    “你有盼头吗?”

    “想就有,不想就没有。”鲍仁文极其微妙地笑了一下,可文化子全领悟了。

    “怎么过不是过一辈子呀,是不是,文哥?”

    “只要自己觉得有滋味。”

    “各人有各人的过法,是不是,文哥?”

    “别看别人怎么过,只管自己,就行。”

    “也别管别人怎么看咱们过,只管自己过的,就行。”

    他们俩像参禅似的,能拉一夜。每次从鲍仁文那破得不成样的屋子里出来,文化子便觉得心里敞亮了一点。

    有一天夜里,他从鲍仁文家回来,走到家门口,忽然从黑影地里闪出一个人,站在了他的跟前,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看牢了他。是小翠!他险些儿叫出了声,小翠一把将他的嘴捂住,拖住他,跑到了家后。小翠的手滚烫滚烫,他拽住再不松开了。

    两人跑下台子,钻进秫秫地,这才站定。小翠回过头,看着文化,文化也看着小翠。小翠的脸盘子瘦了一圈,眼睛更大了,黑洞洞的,深不见底。月光将秫秫叶的影子投在她脸上,影子摇晃着,她的脸一明一暗,像在梦里似的。

    “你跑哪儿去了?”文化子想去摸摸她的脸,却不敢,倒被这个念头弄得哆嗦起来了。

    小翠子不回答,只是看定了他。

    文化子不由害怕起来了,推推她:“你咋又回来了?”

    “为你回来的。”小翠子说,眼泪直流了下来,很大很大的泪珠儿,打在秫秫叶儿上,“啪啪”地响。

    这下轮到文化子不说话了。

    “你不要我回来?”小翠怨艾地问。

    “我正想着找你去。”

    小翠子一把抱住了文化子的脖子,文化子这才敢抱住她。月亮悄悄地看着他们,看了一会儿,挪了一点,再看一会儿,再挪一点儿。下露水了。秫秫在拔节,“刷刷”地轻响着。一只秋虫在“吱吱”地唱。秫秫叶子摇晃着,把影子晃到小翠身上,又晃到文化子身上。露水凉凉的,甜甜的。

    “翠,别走了。要走,我们一起走。”

    “我回来,就是来讨你这句话的。你这么说,我就不怕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不怕,翠。”文化子喃喃地说。

    “我就要你这句话,文化。”小翠喃喃地说。

    “我想你想得好苦。”文化子哭了。

    “我想你想得好苦。”小翠哭得更伤心了。

    “我都想你来骂我,打我。”

    “贱骨头!”小翠破涕而笑了。笑了一声,又哭了。

    两人轻轻地笑着,又轻轻地哭着。月亮悄悄地看着他们,秫秫叶儿悄悄地拍打着他们。

    三十二

    鲍秉德结婚了。娶的是十里铺的一个麻脸大姊妹,虽是麻脸,人长得粗笨,可还是大闺女的好啊!是鲍彦山家里的给做的媒,一说便成了。立马定好了日子,说娶就娶过来了。虽然那疯子才死了不过三个月,但大伙儿都谅解:这男女两头都不能等了。三亩四分地躺在那里了,天天要人侍弄,家里没个做饭的不成。再说,鲍秉德已年过四十,等着抱儿子哩。

    庄上有头有脸的,鲍秉德全请,还请了鲍仁文。可是鲍仁文却推托有事,没去。他坐在他那小破屋里,听到鲍秉德家里传过来的划拳喊令声,心中十分怅惘,像是失落了什么。他觉着,有些寂寥。一盏孤灯伴着个孤魂,自己不明白自己究竟在活的个什么。

    那边像是更喧哗了,许是在闹房。又静了下来,大约新娘子在唱小曲儿了。静了一阵,又闹起来,大约是唱毕了。鲍仁文屏着气听那边的动静,没提防门开了,进来了一个文化子,把他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。

    “看新娘子了?”鲍仁文问他。

    “瞅了一眼。”文化子说。

    “咋样?”

    “一脸的坑。”文化子坐在床沿上,翻着书。

    鲍仁文脑袋枕着胳膊,躺在床上,望着黑洞洞的梁。

    “俺娘又在哭,想捞渣了。捞渣去年这个时候,和俺娘坐一条板凳掰大秫秫棒哩。”

    “捞渣是个好样儿的,连鲍彦荣这个功臣都敬着他几分。”鲍仁文说。

    “文哥,你不能把捞渣的事写个文章吗?”

    “写捞渣?”鲍仁文坐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捞渣不是为自己死的,是为鲍五爷死的,有写头哩!”

    “可不是,可以写个报告文学。”鲍仁文自言自语道。

    “俺这弟弟够苦的,才过了九个年,还没做人呢!就没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人虽然小,做的是大德行。”

    “俺娘一哭就叨叨,没给他吃过一顿好茶饭。今年能收得多,能吃饱肚了。他又不在了。”

    鲍仁文下了地,脚在床下边摸着鞋。他完全被激动了起来,浑身充满了一种幸福的战栗。“灵感来了。”他说,“是灵感来了。”他肯定。赶紧地摸笔、摸纸,把文化子完全忘了,撇在一边。

    他不理会文化子,文化子也不理会他,脱了鞋,上了床,枕着胳膊躺倒了,和鲍仁文换了地方。他望着黑洞洞的梁。

    小翠子今天晚上不知会不会来了,庄上这么大的动静,人来人往走马灯似的,到三更也消停不了。小翠子在十里地以外的柳家子给人做短工,说一得闲就过来。让文化子每天晚上,月到中天了,就到家后台子上去望望。他们约好,咬着牙等,等建设子娶上了媳妇,小翠回来,和文化子成亲。她虽然和建设子一没结婚,二没登记,可全庄的人,所有的人都认定她是建设子的媳妇了。而文化子,则是她的小叔子。所以,她必须等建设子成了家才能露面。

    鲍彦山家里的,为建设子的事愁得不能行。她明白,建设子说不上媳妇的重要原因,是家里没房子。那三间破泥屋,经这么一场百年不遇的水一泡,又趴下去了一截,屋顶天天往下掉土坷垃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全趴下了,把一家几口人全埋在了里面。她和男人筹划着,收了秋,把粮食除了留种,全卖了,盖房子。可是没粮食吃什么呢?这又是要发愁的事。两口子,每天夜里在枕头上烙饼,翻来翻去,翻到鸡叫天亮。

    文化子望着屋梁,那屋梁上头像是有个黑不见底的大洞,望着望着,文化子觉着自己好像陷进了那大洞。

    那边静下来了,有人打门前走过,说话的声音碰地响:

    “麻脸倒不怕,能生养就行。”

    “看她那粗腰大腚,能生一窝哩!”

    “奶奶的,清冷。”

    脚步沓沓地敲着泥地,远去了。

    月到中天了。

    三十三

    二婶家大小子有十六了,长成个大个儿,黑黑的脸膛子,不笑。去年,还叫拾来“叔”,今年不叫了。拾来叫他,他也爱理不理的。二婶什么事都跟他商量,就更不和拾来商量了。拾来常常窝气,实在气不过了,他便把那散了架的货郎挑找出来拾掇拾掇,看见了货郎鼓,他拿在手里轻轻一摇:

    叮咚,叮咚。

    货郎鼓的声音生脆生脆。拾来愣愣着,像是想起了什么,最后又什么也没想起。他把货郎鼓往腰里一插,挑起货挑子走了。也没跟二婶打个招呼。二婶烧好了锅,等拾来吃饭,等等不来,等等不来。庄前庄后找了一遍,人说,没见拾来,倒见有个货郎,打大路上走过去,那模样确是有点像拾来。她赶紧跑回家找那散了架的挑子,一找没找到,她便明白了。

    “我怕你不回来?贱样!”她撇撇嘴,自己盛碗稀饭,抓张煎饼吃了,把锅刷了睡了。一夜没睡踏实,一有个风吹草动,她就要竖起耳朵听听,是不是有人敲门。没人敲门。

    第二天早起,她该干啥还干啥。第三天也这么过了。到了第四天,她有些沉不住气,一夜没合眼,围着被坐在床上,吸着烟愣一宿。天亮了,她换了件海昌蓝的半新褂子,决定去找拾来了。

    “我娘,你去找啥?找个熊!”大小子粗鲁地对她说。

    “我去找你大!你个没良心的杂种!”她乱骂着,大小子不敢作声了,她还骂,“要没他,你早死了,不饿死也得累死。他是你大。别看他大不了你多少岁,也是你大。你敢不叫他大,你看着……”二婶骂着,不由有点心酸。她想起拾来刨地的模样,光着脊梁骨,背上的汗珠子亮晶晶的,把裤腰都滚湿了。

    拾来挑着货郎挑走在大路上,大路白生生的,翻过了前边的坝子,不见了。他忽然想起了一个月亮夜,这路白花花的,坝子上翻过来一只甲虫,慢慢地近了,近了,是一架平车,一个穿着蓝白花夹袄的女人拉着平车,车上有个凉床架子,一个篮子,篮子里有布,有棉絮,有果子,还有一盒烟卷。他心乱跳着,眼窝里热乎乎的,像有什么东西流了出来,他抬起手摸了一把。庄子里静悄悄的,只有老人和孩子。他走到他家的草屋跟前,那草屋几乎全陷到地底下去了,地面上只剩个烂屋顶了。前前后后的倒有了好些青砖到顶的房子。

    门上没锁,虚掩着,推门推不动,再使劲,门倒了。屋子里空空的,一地的碎麦穰穰子。阳光从窗洞里透进来,卷着几缕灰。屋里只有一眼灶,两个床:一个板床,一个凉床。他站着,头快碰上屋梁了。门口拥着几个小孩儿,愣着眼看他。

    “这屋的人呢?”他问小孩儿。

    “走了。”小孩儿回答。

    “走哪儿了?”

    小孩儿面面相觑,一个大点儿的说:“上北边了。”

    拾来站了一会儿,走了出来,把门装好,掩上,回过身来。

    阳光扎着他眼疼,睁不开。太阳晃眼。

    拾来挑着货郎挑走在大路上,走过一片一片的地,这是两个,那是三个,在做活。他想着二婶的那地。他想着那地被太阳晒得烫脚,烫到心里去的滋味儿;想着那地腥苦腥苦的气味儿;想着那地种什么收什么,一点儿骗不得,也一点儿不骗人的诚实劲儿;想着二婶刨地时,那破褂子飘飘忽忽的,时隐时现着一双柔软结实的妈妈。他懒懒地走在大路上,货郎鼓无精打采地响:

    “叮——咚,叮——咚。”

    进了庄子,有个媳妇儿来挑花线,有个姊妹来拣纽子……各色各样的手在匣子里翻腾着。他瞅着那些个手,心里闷闷的。好歹等她们挑够了,买了,或是不买了。他整理了一下挑子,上了肩,直起腰,刚迈步,又站住了。离他十来步的地方,站着个娘儿们,脸上又是土,又是汗,成花的了,手掐着腰,恨恨地瞅着他。

    “二、二,”他又改口道,“孩、孩他娘。”

    “孩他娘死了!被她男人甩了,上吊了,投河了,一头撞在鲍山上撞死了!”

    “哪,哪能。”拾来赔着笑脸,心里却像喝了一碗滚烫的茶,舒坦极了。

    “她男人找着黄花大姊妹了!找着穿高跟鞋儿,烫狮子头的洋妞了!找着住楼的小姐了!”

    “哪,哪能!”拾来走近去,抬起手,碰了碰二婶的肩膀,被二婶一巴掌打掉了。

    “她男人死了,她守寡了,她改嫁了,嫁山那边去了!”

    “哪,哪能。”拾来把打回来的那只手放到脑袋上,挠着脑袋。

    “生了一大嘟噜孩子,有男的,有女的,有长的,有短的,有方的,有圆的……”二婶自己也笑了,赶紧又掩住。

    拾来朝前走了两步。

    “你走哪去!”二婶嚷道。

    “走家呀!”他回答。

    “哪是你的家?你还记得家?”

    拾来不敢动了,站在那里。

    “你是死了吗?还不动弹,你想死在野地喂狗了?”

    拾来这才敢走动,跟在她后边。他心里就像放下了一块石头,他问自己:究竟有啥事呢?什么事也没有,啥事也没有。他回答自己。他越走越轻快,不由走到了二婶头里。

    太阳照着土地,风吹着大柳树,柳枝子飘拂来飘拂去,一只雀子唱着。货郎鼓“叮咚叮咚”地响。他走着走着一回头,见二婶在抹眼泪,他又傻了:

    “你,这是干啥呢?”

    “你这个没良心的!”二婶哽咽着骂。

    “我去去就来家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找你,你来家?”

    “不找也来家。”

    “说瞎话。”

    “要是瞎话天打五雷轰!”拾来赌咒发誓。他望着二婶泪糊糊的毛乎眼,鼻子也酸了。

    两口子相跟着回了庄,天已到晌午了。二婶开了锁进了屋,一边吆喝拾来:“烧锅!”

    拾来还没坐到锅跟前,她又嚷:

    “水缸见底了,还不挑水去,这么没眼色的。”

    于是,拾来又站起来去挑水。

    三十四

    鲍秉德不明白自己咋会有这么多话的。天黑,他脑袋一挨上枕头,就开始对着新媳妇叨叨,叨叨个没完。他告诉她小鲍庄的来历:鲍家祖上做过官,莫看如今贫寒,却是有根底的。他告诉她自己家那些啰啰唆唆的事:自己过去的那女人,那女人怎么变疯了,又怎么想上吊没死成,后来发大水时,又怎么摔下去,淹死了,至今连根头发都没找着。

    媳妇总是静静地听着。黑里见不着她脸上的麻子,什么也看不见,只觉着她的脸贴着他的脸,眼睛眨巴着,半天眨巴一下,半天眨巴一下。他知道,她醒着,在听他说呢!

    鲍秉德原以为自己是不好说话的哩。他常常一连几天不说一个字,猛一开口,把自己都吓了一跳。如今这么说个没完,连自己都觉着烦人了。可不会是这几年的话全憋在肚里了。说也奇怪,人一说话就像是活过来似的。他像是活过来了。回想那几年,都不知道自己在活个什么劲。他就是觉得自己说得太多了,怕人烦。

    她的脸贴着他的脸,半天一眨巴眼,半天一眨巴眼。她醒着,在听他说哩。

    她肚里已经有了,不知为啥,他不用趴到她肚子上去听,也晓得一定是个活跳跳的孩子。他这么断定。他觉得这个娘儿们就是专给他生孩子过日子的,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娘儿们,家里的。搂着这样的娘儿们睡,睡得踏实,睡得实在。

    可是,有时候,他坐在板凳上,脚泡在脚盆里,吸着烟袋,看着她忙活。看着看着,不由得会看到一个苗苗条条的背影,一条大辫子在背上跳着,长虫似的。他的心,就会像刀剜似的一疼。他觉得那疯子是有意跳下水,给这个媳妇儿让路的,也是给他让路的。唉,要是找着她的尸体,埋在地头,也好时常看看,捧捧土,拔拔草,心里的难受也好有个地方发落。可她不知躲哪儿去了,连根头毛也找不见了,连把土也不让他捧,草也不让他拔,连个地头也不占他的,连个难受也不给他。是放他过去,也是叫他放她过去。

    鲍秉德心里酸酸地难受。可是天一黑,一搂着那娘儿们,话又来了。耳根子隐隐的好像家后秫秫地里有人唱小曲,声音细细的,风吹似的。再凝神一听,又没了。

    三十五

    鲍仁文熬了几宿,写成了捞渣的报告文学。这回,他发了狠,一连抄了四五六七份,发通知似的发给了好几下处:省里的、地区的、县文化馆的;刊物、报纸、青年报、少年报……

    收过了秋,粮食进了屋,囤了起来。过年了,鲍秉德家里的肚子挺得老高,快生了。

    庄前庄后连连响着鞭炮,起屋上梁哩!

    这一天,大路上来了一辆吉普车,进庄就问鲍仁文家住在哪里,然后就一径找了过来。

    鲍仁文正在地里做活,见一辆吉普车老远地来了。车停了,下来两个人,朝他走过来了,是朝他走过来的,踩着刚出头的麦苗。他站直了腰,用手搭起凉棚望着,心里“怦怦”地跳起来了。他看得出这两个人不是乡里人,其中一个甚至不是此地人。他们是来做什么的?太阳照着眼,眼睁不开。那两个人从太阳照眼的地方走来了。

    那两个人一步一步走来了。

    两个人一步一步走来了。

    两人一步一步走到了跟前,问道:

    “你是鲍仁文同志吗?”

    “是的。”他说,声音有些打颤。

    “这是地区《晓星报》的记者**同志。”那个像此地人的人指着那个不像此地人的人说,“我是县文化馆的,我姓王。”

    **同志早已伸出手,握住了他的手。**同志戴了副眼镜,嫩相得很,不敢判断他的年龄。城里人的年龄不好说。他热情地摇摇鲍仁文的手,拉他在地头上坐下,好像是他家的地头似的。

    他果真是为捞渣的报告文学而来的。他们收到稿子,先是看了一遍,压起来了。后来,过了年,临近三月份了。三月份是礼貌月。领导上要他们好好地抓一个典型,以配合“五讲四美”的宣传。于是他们又想起了这篇报告文学,重新找出来看了一下,传阅了一下,都觉得事迹是可以的。就是,怎么说呢?文章还要润色,并且要更加充实加强捞渣几年如一日照顾五保户这一情节。要知道,如今老人问题,简直是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。所以就派**同志来和鲍仁文同志合作,一起完成这篇报告文学。事情很紧急,今天,鲍仁文就要跟他们进城去。要力争在三月以前完成,让**同志带着稿子回报社发排,三月一日见报。

    鲍仁文听他说着这一切,就好像坠入了五重云雾中。“我不是在做梦吧?”他问自己。“我可不是在做梦吧!”他又问自己。他觉着头晕,觉着身子软软的无力,连微笑也微笑不动了。他看着**同志那张嫩生生的脸,听不见他在说什么,就好像放电影出了故障,只有人影没有声音似的。老王同志递过烟卷,他糊里糊涂地接过来,居然让**同志点的火,连声谢谢也没说。

    最后,**同志站起来,拍拍屁股上的土,说:“就这样。”

    鲍仁文也站起来,拍拍屁股上的土,说:“好,就这样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现在就走吧!”

    “好,走吧。”鲍仁文跟着说。恍恍惚惚的,不知要走到哪里去。走出麦地,上了吉普车,一股子臭汽油的味,叫他清冷起来:**同志是要上捞渣家去瞅瞅,和他父母拉拉。

    鲍彦山家里的在烧锅,见来了两个陌生人,有些着慌,忙不迭地站起来。老王同志说:

    “这是地区《晓星报》的记者,专来采访你家鲍仁平的事迹,要写文章报道哩!”

    他娘还是惶惑。

    “这是县上、地区上的干部,来问问你家捞渣的事,要写文章表扬哩!”鲍仁文解释说。

    她便懂了,释然了:“屋里坐,屋里坐!”

    屋里漆漆黑,一个粮食囤子占了三分之一的地方。**似乎有些吃惊地左右看看,没有说话。有人到湖里把鲍彦山喊来了。

    “这是鲍仁平的父亲。”鲍仁文介绍。

    两人一齐上前,一人握住了一只手,使劲摇着。鲍彦山惶惑地看着他们,好容易把手解脱出来:

    “坐,坐吧!”

    各就各位坐下以后,**同志扶了扶眼镜,低沉地问道:

    “鲍仁平是从几岁开始照料五保户鲍五爷的?”

    “打小就跟鲍五爷亲呢。会说话就会邀鲍五爷吃饭;会走路,就会去给鲍五爷送煎饼。”

    “他为什么会对鲍五爷这么好呢?”

    “他俩有缘分。鲍五爷不理人,倔,就理捞渣,和捞渣亲。”

    “鲍仁平生前记不记日记?”

    “日记?”

    “捞渣活着时每天写不写文章?”鲍仁文解释道,无形中他成了翻译。

    “自打他上学,每天放过学,割过猪菜,吃过饭,就趴在桌上写作业。写个不停,冬天手冻麻了,还写;夏天,蚊子咬疯了,还写。叫他,捞渣,明天再写吧!他说:明天还有明天的作业哩!”

    “他写的东西还在吗?”

    “和他的书包一起烧了。”

    “烧了?”**同志很吃惊。

    “此地的风俗:少年鬼,他的东西不兴留家里,统统都烧,烧不了的就埋了,扔了。”鲍仁文解释。

    “哦。”**同志轻轻地吸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这孩子命苦,没吃过一顿好茶饭。”他大唏嘘起来,眼泪啪啪地落在了地上。他咳了一声,吐了两口痰,用脚搓搓,搓去了。

    **同志不再说话,过了半晌,轻轻地说:“走吧。”

    鲍仁文带他们到大柳树下去看看。**同志仰起头望望那树梢,想象着当时那鲍五爷是怎么趴在那树上的。又低头看看树干,想象着捞渣又是怎么抱住这树干死的。**摸摸那粗糙的树身,不说话。

    鲍仁文又带他们到大沟边捞渣的坟上去看了看。坟上长了一些青青的草,在和风里微微摇摆着。一只雪白的小羊羔在啃那嫩草,一个小孩在大沟里洗脚,瞪大眼睛严肃地瞅着他们。

    “小孩,过来。有话问你。”老王喊他。

    他跑上来,牵起小羊羔,转头就跑了,一边跑一边回头看。

    “乡里小孩没见过世面。”鲍仁文代他抱歉道。

    老王摇摇头,笑了:“我想问问他,鲍仁平的事。”

    **一直没说话,站在捞渣的坟前。

    坟上的草青青嫩嫩的,随着和风微微摇摆。

    三十六

    鲍秉德家里的生了,生得毫不费难。人到湖里喊鲍秉德,他忙不迭地往家跑。刚到门口,还没搁下锄子,里面就“嗷”的一声,下地了。是个大胖闺女。

    不是小子,鲍秉德也不泄气。闺女小子,他都要,一样的金贵。梦里都做过几回了,有人喊他大。

    不过两个月,他家里的又怀上了。乡里来动员计划生育,要他女人去流产,去结扎。他嘴里答应着,第二天就把他家里的送回了娘家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
    他一个人从她娘家十里堡走回来,想想要乐,想想要乐。没想到一个人都活到这份上了,眼瞅着没什么指望了。不料,山回路转,又行了。他走到了大沟边上,走过了捞渣的坟。风吹过坟头,青草沙沙地响。他腿一软,蹲下了,他想起了那疯女人。他望着小小的坟,坟下黑黝黝的大沟水,不由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:

    “没准是捞渣把她给拽走了哩,他见我日子过不下去了,拉我一把哩。”

    他又望望坟,坟上的草在月光下发亮。

    “都说这孩子懂事。这么小,就这么仁义。”

    他看看大沟,水,在月光下闪闪发亮。

    “这孩子也真奇,仁义得出奇。和鲍五爷的缘分也出奇,这是个小怪孩。”

    他抓起一把土,拍在坟头上:

    “好孩子,你保佑你七爷生个你这样的好儿子吧!”

    他把土拍结实了,又停了一会儿,走了。

    庄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响,起屋上梁哩。

    大沟对面,树影地里。有两个人,在说话:

    “你家收这么多粮食,还不盖屋?”

    “我大说先还账哩!这么些年咱家欠队上的账不少,大说,做人要讲个信义,借了账不能不还。”

    “那房子,什么时候盖呢?”

    “收了麦,卖了粮食,就盖屋。”

    “你家咋不去做生意?光死种粮食。也种点别的,上街卖去。”

    “我大说了,最要紧的是粮食。有了粮食,什么也不怕了。再说——”

    “再说什么?”

    “我大说,咱是本分人,不是生意人。”

    “做生意怎么啦?”

    “那得会坑人,心要狠才管。”

    “一街都是做生意的,一街都是狼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

    一颗石子扔进了大沟,荡起一个水花,水花一圈一圈地荡开了。

    “生气了?”

    “生什么气?我是怕为了盖房子,把你饿毁了。我知道你是个大肚汉。”

    “满地里青的黄的,什么不能吃?灰灰菜,妈妈菜。”

    “吃得你生浮肿病。我大是生浮肿病死的。”

    “不能。我娘说是把粮食都卖了,总还要留一点儿。”

    “这才对了。”

    风吹过树林子,一大沟的水微微荡起波纹,闪闪地亮。

    “你在想什么!翠。”

    “我想,以后来,我带馍馍给你吃。”

    三十七

    鲍仁文跟着**,在县一招住了三天。说是合作,其实就是鲍仁文提供材料,**执笔。写完之后,再让鲍仁文看一遍,看有哪些地方失真,不符合事实的。鲍仁文指出后,**就改去。弄了两天,鲍仁文只动了嘴,却没有动笔,心里是很不过瘾的。

    而这三天与**的接触,却使他打破了一些对记者的神秘感。他没料到记者也是和他一样的人,要吃饭,要睡觉,睡觉还打呼,打得如雷贯耳,害得他两宿没睡踏实。而且他晓得了**比他要小三四岁,插过队,然后自学成才,进了报社。他有时请鲍仁文喝酒,喝多了就发牢骚。抱怨自己没有文凭,如何地吃不开。房子挤,工资低,奖金制尚在争取之中,等等,等等。鲍仁文只是不明白,从事这么崇高的事业的人,怎么会有这么多俗事的困扰。而有了这许多繁杂俗事的打扰,还怎么能够对人类的灵魂开展工作!

    当他从县城往家走的时候,心里充满了一种失落的感觉。不过,等他进了小鲍庄,面对着人们完全改变了的尊敬的目光时,那失落感又消失了,内心渐渐地充实起来。一周以后,《晓星报》上头条登出了文章《鲍山下的小英雄》。他的名字赫然地用铅字印在了题目下边,**后边。他对着那报纸,心跳得厉害,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。镇定了一会儿,他开始看文章,心跳渐渐缓了下来,正常了。文章里没有一句是他写的。他慢慢地平静下来,又从头看了一遍。这一遍,他发现有几句话一定是出自于他最早的原稿。比如:“死亡面前,他把生留给他人,把死留给了自己。”这句话在原稿上,他记得就有的。当他看到第五六遍的时候,他从字里行间看到了自己的劳动。他确确实实地认可了,这是**的文章,也是他鲍仁文的文章。他的文章终于用铅字印出来了,他的名字,终于用铅字印出来了。这铅字,便是一种认可,一种肯定。他的名字不再是无足轻重的。他的存在像是更加确定,更加切实了。如果说他原本对自己是否存在还有一些怀疑,一些犹豫,一些不敢肯定,那么这会儿,是完完全全放心了。

    文化子把这文章念给他大他娘听,不料他大他娘脸上却淡淡的,好像在听一个别人家的故事似的。那些激动人心的话,对他大他娘作用不大似的。文章里的捞渣,离他们像是远了,生分了。只是当文章提到鲍彦山的名字时,鲍彦山抬起头问了一声:

    “提我了?”

    “提你了,你是捞渣的大嘛!”

    “提我干啥,怪没趣儿的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捞渣的大嘛!”

    他便不再吱声。

    文章里还提了许多人,比如组织救人的村长,捞起捞渣的拾来,他们都让文化子或别的读过书的孩子念了好几遍。

    这文章激动了许多人的心,有人给鲍庄小学写信,有人给捞渣他大他娘写信,也有人给小鲍庄全体乡亲写信。清明那天鲍庄小学全体师生,来给捞渣扫墓。照此地规矩,在坟头上压了块土坷垃。然后献上一只花圈,用野花野草扎的。五颜六色的,在阳光下,灿烂得很。

    过了两个月,收毕麦子。小鲍庄又来了一辆吉普车,下了三个人。一个是县文化馆的老王,一个是个小妞,穿着连衣裙,另一个是个男的,有四十来岁。他们一起步入了鲍彦山的家。这是从省里来的省报记者。省里决定,要大力宣传捞渣。

    鲍彦山比上回镇定多了,握过手,请客人坐下。然后把捞渣牺牲的前后经过讲了一遍。不免要伤心,掉眼泪。

    “鲍仁平生前最尊敬的是哪一位英雄人物?”那女的问道。

    鲍彦山有点不大明白,可究竟不好意思叫人再三地解释,便点点头,想了一会儿说:“捞渣对大人孩子都很尊敬的,见了老人总问好:‘吃过了吗?’和小孩儿呢,从不打架磨牙。”

    那女的便在笔记本上刷刷地记了一阵,又问:“他这样做,是受了谁的影响呢?”

    鲍彦山又想了一会儿:“我和他娘打小就对他说:‘见了人要说话,要招呼,比你年长的人,万不可不理会。比你小的呢,要让着,这才是好孩子。’咱这庄上哩,自古是讲究仁义,一家有事大家帮,方圆几十里都知道。这孩子,就是受了这个影响。”

    那女的又在笔记本上唰唰地记了一阵,又抬头问道:“他照顾鲍五爷,是不是学校安排的任务?”

    “不是。他就是对鲍五爷好,他俩有缘分呢!说实在的,鲍五爷也对他好,两好才能合一好呢!”鲍彦山说。

    那男的开口了:“鲍仁平生前用过的书包,能让我们看看吗?”

    “全烧了。”鲍彦山说,“此地的规矩,少年鬼的东西不留家,统统烧的烧,埋的埋。”

    “他有没有照片呢?”他又问道。

    “没有,他没照过照片。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那男的好像吸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这孩子命苦,没吃过一餐好茶饭。”鲍彦山眼圈又红了,指指屋里的粮食囤,“能吃饱了,他又不在了。”他哽咽起来,再也说不下去。

    “我们再去找拾来同志谈谈。”他们站起身来,告辞了。

    鲍彦山站在门口,目送他们走去,心里凄然地想:捞渣这孩子,活着虽不咋的,可死了,有这么些人来问他,也算是有了福分。心下不觉安慰了一些。

    他倚着门站着,好像听见一阵货郎鼓的响:“叮咚,叮咚,叮咚,叮咚!”展目望望,前边村道上,走着一个挑货郎挑的老头。

    三十八

    拾来正烧锅。见有省里的干部来找,二婶便推起拾来,自己烧了。拾来就吸着烟,和省里的干部说话。

    “那天,是你下水去捞上了鲍仁平,是吗?”那男的问。

    “大家都下水了,有的捞上来烂鞋壳子,有的捞上来烂棉花套子。最后,我才把捞渣捞上来。”拾来诚实地说。

    “你是怎么摸到他的呢?”那男的问。

    “我闭着眼一个猛子扎下去。”他正说着,二婶端来了几碗茶,一人一碗,也给拾来端了一碗,拾来赶紧去接。

    二婶让开了,放在案板上:“别烫着了。”

    拾来感激地看了她一眼,接着说:“我一个猛子扎下去,手碰到了大柳树,我扶着树干沿着树身摸下去,碰到了一只小手。我的气已经吐完了,浮上来吸了一口,再扎下去,就把他拖上来了。拖不动,他手抱着树,抱得死紧。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那男的吐了一口气,那女的不停地往本子上记。

    “他是为鲍五爷死的。”拾来说。

    那两人很感动地看看拾来,尤其是那小妞,眼睛里水汪汪,亮晶晶,像是要哭了。拾来被她看得脸上有点发热,低下了头。

    “我们再到村长那儿去。是他组织救人的,是吗?”那男的问拾来。

    “是他,一听说少了人,立马带我们下山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家住在哪里?”

    “他家就住在村东,高台子上,有一排……”

    “孩他大,你陪二位同志跑一趟不完了。”二婶发话了。

    拾来看看二婶,二婶也正看他。他便站起身陪他们去。

    不久,省报上登了一大块文章,题目是《幼苗新风——记舍己为人小英雄鲍仁平》。文章写得很长,很详细,还配了一幅画。大家传着看下来,都说很像捞渣的。文章里提到了拾来,并且进行了一番描写,说他淳朴憨厚,身体强壮,几次下水,终于救上了鲍仁平,可是鲍仁平已经在他怀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还把拾来和二婶的事提了一下,说他不嫌二婶穷,把二婶的孩子当自己孩子待。这是作为英雄成长的背景来写的。甚至也提到老革命鲍彦荣,介绍了一番他的光荣历史。说,小英雄从小生长在这么一个地方,前辈们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,无疑对他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。

    这一段,鲍彦荣找人念了一遍,琢磨了好久,不由唤起了他早已沉睡的荣誉感。有那么一二天,他寻着鲍仁文,想和他拉拉。可是鲍仁文已经不得闲了,他正在抓紧写一个更长、更富有文学性的作品,他决定写一本小英雄的传记。

    文章发表后不久,便有邻庄、邻乡,甚至邻县的小学生,排着队,抬着花圈,来到捞渣的墓上,过队日,凭吊小英雄,向小英雄宣誓。各色各样的花圈盖住了坟上的青青草,渐渐地,堆得高了,把小小的坟也盖住了。远远望过去,只看见一个花包子,像绿海上的一个花岛似的,被太阳照出了五光十色。

    这时,省里出版社来了一个作家和一个编辑,为了编辑出版一本《小英雄的故事》。

    鲍仁文终于这么贴近地看见了一位作家。

    作家是个小矮个子,瘦瘦的,四十岁上下的年纪,抽烟抽得厉害。好像有着极严重的气管炎,坐在那里不说话,也听到他喉咙里咕噜咕噜地响。他看了鲍仁文写的草稿,决定和鲍仁文一起来搞这本《小英雄的故事》。在这“传记”的基础上搞,这“传记”确实收集了小英雄的大量生平材料。他们一起对小英雄的亲人进行了反复采访,然后,又去找拾来。

    拾来不在,二婶在。鲍仁文就向作家介绍:“这是拾来家里的。”

    “拾来家里的,你上湖里去喊一下拾来吧!”鲍仁文对她说。

    拾来家里的便去了。

    鲍仁文对作家说:“此地叫妻子都叫‘家里的’。我这么叫给你听,是好让你知道此地的风俗习惯。”作家笑笑。

    拾来回到家,先和作家们招呼,然后对家里的吆喝一声:“烧茶!”

    于是,家里的便去灶前蹲下,引火烧锅。

    拾来便向作家们叙述他捞小英雄的过程:“我一个猛子扎下去,没有。再一个猛子扎下去,也没有。后来,我想,鲍五爷趴在大柳树上,捞渣准保不能离大柳树远。就挨着树又扎下去,手摸着了树。这是庄东头的树,咱们小鲍庄最高的树。那回,水淹得只剩树梢了。你想,还能有别的了吗?”

    作家点头,往本子上记。

    “我扶着树干,沿着这树干摸下去,碰到了一只小手,冰凉……”他讲述着,渐渐被自己的叙述感动,声音也昂扬起来。这时,二婶端上茶来了。

    如今,二婶要敬着拾来三分了,庄上人都要敬着拾来三分了。拾来自己都觉得不同于往日了,走路腰也直溜了一些,步子迈得很大,开始和大伙儿打拢了。

    “拾来,今晌午,作家在你家吃晌饭了?”有人找拾来拉呱儿。

    “没有。他们上乡里去吃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咋不留作家吃呢?”

    “留啦。他们才客气。城里人才客气。”拾来说。

    “拾来,你咋不回老家瞅瞅?”

    “太远了,不回了。”

    “老家还有人吗?”

    “就我一人哩。”拾来声音放低了,有些伤感。

    过几天,有人给拾来捎了个话:庄口走过一个老货郎,见鲍庄的人就打听拾来,问他成亲过后好不好?有没有娃娃?鲍庄人对他还说得过去吗?那人一一回答了他。临了,那老货郎让他捎信给拾来,他大姑在北边过得不错,有吃有穿的。问他:“不去看看拾来吗?”老头犹犹豫豫地说:“不了。”

    这天夜里,拾来做了一个梦,梦里有一只货郎鼓,老在耳边响:“叮咚,叮咚,叮咚!”

    三十九

    这天,县上来了一部吉普车,车子停在鲍彦山家门口。车上走下县委书记,一把握住鲍彦山的手,告诉他:“鲍仁平被省团委评为少年英雄了,光荣啊!”

    鲍彦山愣愣着,枯树根似的手被县委书记温暖柔软的手包裹着。他不明白,少年英雄究竟意味着什么,只明白被县委书记这般器重是不可多得的。心中激动,一时上什么也说不出来。

    县委书记搀着英雄父亲,走进英雄的家,沉默了,半天才说出一句话:“苦了你们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不苦了,粮食有了。”鲍彦山指指粮食囤子,“就是捞渣他,不在了。”

    “粮食够吃吗?”县委书记摸摸粮食囤。

    鲍彦山家里的忽然插了进来:“咱们商议着把粮食卖了,盖房子哩。”

    县委书记抬起头,环顾着黑洞洞的房屋,说:“这房子不能住了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房子,大孩子二十七了,还说不上媳妇儿。”她抹了一把眼泪。

    县委书记望着黑洞洞的房子,说了一句:“粮食万万不能卖。”然后紧紧地握了一下鲍彦山的手,走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,村长来告诉鲍彦山,县里批给了他家木材、水泥、砖瓦,给他家盖房子呢。

    又过了几天,村长告诉鲍彦山,乡里农机厂派给建设子一个名额,让他转吃商品粮了。

    正是捞渣死了一周年,县里决定:迁坟。

    县里的小学抬着花圈来了,乡里的小学抬着花圈来了,鲍庄的小学抬着花圈来了。

    捞渣的棺材从大沟边起出来,迁到了小鲍庄的正中——场上。填了十几步台阶,砌了一个又高又大的墓,垒上砖,水泥抹上缝,竖起一块高高的石碑,碑上写着:

    永垂不朽

    现在,鲍庄最高的不再是庄东的大柳树,而是这块碑了。碑,矗立着,后面是青幽幽的鲍山。

    队鼓敲起来了,队号吹得嘹亮,县委书记讲了话,献上了第一只花圈……

    鲍彦山和他家里的痴愣愣地坐着,想哭又不敢哭。事先,不少人交代过他们:“这场合,再哭就不大好了。”

    捞渣的墓迁到小鲍庄正中来了,又大又高,像一座房子。砖砌的,水泥抹了缝,再不会长出杂草来了,也不会有羊羔子来啃草吃了。

    四十

    鲍彦山家的新屋上梁了,封顶了。开了大大的窗,粉白墙,洋灰地,敞敞亮亮的四大间屋。

    建设子在农机厂上班了。上门提亲的不断,现在轮到他挑人家了。

    建设子结婚的那天,小翠子回来了。她进门就在她大她娘脚边跪下,磕了一个响头。不等她大她娘返过神来,爬起来拿了扁担水桶就去挑水,一趟一趟,把两口大缸都挑满了,满得溢到缸沿上了,还挑。文化子叫她别挑了,她还往井沿上跑,文化子去撵她,撵到井沿上。她正把桶放了下去,文化子夺桶,桶落到了井里,两人便趴在井沿上钩桶。

    “笨死了!”小翠说他。

    “怎么怪我?”文化子很委屈。

    “就怪你,就怪你!”小翠对他撒野。

    “怪我什么呢?”文化子越发的委屈。

    “怪你不是老大是老二。”

    “是老大咋了?是老二又咋了?”

    “要是老大,我生成是……用得着费这么大周折?”小翠眼圈红了。

    文化子眼圈也红了。

    两人眼泪都落了下来,啪啪地落在井里,井里横漂着一只桶。

    村里开路,把原先的村路拓宽,压平,铺石子。来的人和车一日比一日多,没条路不方便。开路,要开掉拾来家一垅菜地,拾来和他家里的,爽爽快快地答应了,连赔偿也不愿收。拾来说:“我要收了这钱,我的人,就没了。”

    县里要在捞渣墓后盖纪念馆,收集遗物时犯了难。小英雄生前用过的穿过的,所有的东西都烧了。后来二小子发现,他家茅房泥墙上,有着捞渣写的字,写的是自己的名字——鲍仁平。

    问他,确实是小英雄写的吧?他说:

    “没错。那天,我和捞渣一起拉屎,各人写各人的名字玩哩!”

    当然,边上还有二小子写的字:鲍兆和。

    可那泥墙一碰就烂,起不了。只能放那儿了。

    尾声

    捞渣的墓,高高地坐落在小鲍庄的中央,台阶儿干干净净的。不用村长安排,自然有人去扫。他大、他娘、他哥、他嫂自然不必说了。还有鲍仁文、鲍秉德、拾来,也隔三隔五地去扫。只是要求村长买一把公用的扫帚,用自家扫地的扫帚扫坟头,总不大吉利。

    太阳照在那碑上,白生生的,耀眼得很。

    碑后面是一片新起的瓦房,青砖到顶,瓦房后面是鲍山,青幽幽的,蒙在雾里似的,像是很远,又像是很近。

    还是尾声

    鲍秉义拉着坠子,曲儿唱到了终了:

    有二字添一竖念千字,

    秦甘罗十二岁做了宰相。

    有一字添一竖带一钩念丁字,

    丁郎又刻苦孝敬他的娘。

   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,

    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,

    珍珠倒卷帘那么一小段。

    鲍彦荣听着,像是走了神,像是想起了什么。他想着自个儿的那些好样儿的年月:班长死了,他吼了一声:“跟我来!”打得只剩两个半人了。那个只剩半拉胳膊半拉腿的战友,现如今也不知在了哪里。

    床板上还抱着腿坐了一个人,一个老头,罗锅腰,一脸皱皮,是打很远的北边来的一个老货郎,在这里借宿。他坐在墙角里,听着古,两只眼却盯着坐在门槛上的拾来。

    拾来觉出有人看他,朝墙角里瞅瞅,看见了一双老眼。他瞅了一眼,又瞅了一眼,心下奇怪,觉着有点熟。再瞅了一眼,就挪不开了。两双眼睛远远地对视着。

    一把坠子吱吱嘎嘎地拉着。

    1984年11月17日徐州

    1984年12月30日北京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4xiaoshuo.info。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.4xiaoshuo.info